一、疯狂采砂:生态红线被肆意践踏
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胜利镇,松花江支流涛淇河流域正经历着一场持续七年的生态浩劫。2019年,某公司通过水务局拍卖获得该流域采砂权后,采砂量从“相对稳定”逐渐演变为“异常激增”,甚至在部分年份远超合同规定额度。据不完全统计,七年间累计采砂量达惊人的[X]立方米——这一数字背后,是河道河床被掏空、滩涂湿地被蚕食、水生生物栖息地被破坏的残酷现实。河床下切导致河水水位下降,两岸植被枯萎,原本生机勃勃的涛淇河,如今更像是一条“千疮百孔”的伤疤,在无声中“哭泣”。
二、监管缺位:政策执行与现实的巨大裂痕
根据《黑龙江省河道管理条例》,水行政主管部门对河道采砂负有明确的监管职责。但现实中,长达七年的采砂乱象却暴露出监管体系的严重漏洞:为何卫星遥感、无人机巡查等现代化监管手段未能及时发现采砂量异常?为何“滩涂清四乱”政策在涛淇河流域沦为空谈?某局长承认的“储料现场”,不仅是对政策的公然挑衅,更折射出监管的“无力”或“无为”。这种“不能管、管不了、不敢管”的质疑背后,或许隐藏着监管技术落后、人员编制不足等表层问题,但更深层次的,是否存在利益勾连或执法不严的问题?当生态保护的政策红线被屡屡突破,监管的公信力也随之崩塌。
展开剩余63%三、生态与发展的博弈:可持续发展理念为何失守?
“滩涂清四乱”的核心是守护生态安全,而涛淇河流域的采砂乱象,本质上是短期经济利益对生态保护的碾压。储料现场占用滩涂,不仅威胁河道行洪安全,更破坏了流域的自然调蓄功能;过度采砂导致的河床结构改变,可能引发河岸坍塌、水质恶化等连锁反应。这种“以生态换经济”的短视行为,与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的发展理念背道而驰。当一条河流的生态价值被简化为“可开采的砂石资源”,人类最终将为这种掠夺式开发付出沉重代价。
四、破局之路:以铁腕治理唤醒生态良知
要让涛淇河停止“哭泣”,需从三方面痛下狠手:
- 技术赋能监管:引入卫星遥感、智能监控等技术,对采砂区域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,确保采砂量、作业范围全程可追溯;
- 执法刚性落地:对违规储料现场依法拆除,恢复滩涂生态,同时追究采砂者与监管失职人员的法律责任,形成“不敢违、不能违”的震慑;
- 强化公众监督:畅通举报渠道,鼓励村民、环保组织参与流域保护,让采砂乱象暴露在阳光下。
涛淇河的遭遇,不仅是宾县的生态警示,更是对“发展与保护”命题的拷问。一条河流的健康,关乎流域内万千生物的生存,更关乎人类自身的可持续未来。唯有以“零容忍”的态度整治采砂乱象,以“钉钉子”的精神落实生态政策,才能让涛淇河重焕生机,让“绿水青山”真正成为造福子孙的“金山银山”。
发布于:重庆市股票配资门户推荐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